EAT IN HEALTH


調節血脂

調節血脂

2001年,腦血管疾病與心臟疾病分佔國內十大死因的第二與第三位(1),雖無論腦血管疾病或心臟疾病都是由多項因子交互作用所導致,但根據許多研究資料顯示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導致這些血管疾病的最主要原因。在動物實驗,常以直接解剖或間接測定的方式來探討動脈粥狀硬化的構致導因或危險因子程度;但在人體試驗,通常只能採間接的方式,主要常包括測定血清或血漿之各種脂質或脂蛋白(Lipoproteins)的含量,以及其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程度或對氧化之敏感度,來評估其可能罹患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機率。

血清脂質主要包括三酸甘油酯(Triacylglycerols)、膽固醇(Cholesterol)、磷脂質(Phospholipids)和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等。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70-75%以膽固醇酯型態存於血液中)無法溶解於水性的血漿中,故需藉由蛋白質和磷脂質等兩性乳化劑包圍在外側而形成可親水性的脂蛋白顆粒,才能溶解於血漿中,而隨著血液循環運送至身體的各器官組織中。

血漿中之脂蛋白依其顆粒大小或密度,可分為乳糜粒(Chylomicrons)、極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s;VL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s,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s; HDL)。

如加以細分時,密度在1.006-1.019 g/ml部分可歸為中間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s; IDL),密度在1.019-1.063 g/ml部分才算為LDL。不同物種的哺乳類或實驗動物之血漿脂蛋白之密度可能會略有差異,但許多研究還是沿用人類的密度來分離(4,5),不過亦有針對該動物種類而選用特殊密度範圍者,例如選用1.020-1.055 g/ml來分離倉鼠之LDL。

低密度脂蛋白含大量的膽固醇(佔血漿總膽固醇的60-70 %),具有趨動脈粥狀硬化特質,較容易穿透進入血管壁內(7)。當其中的脂質被氧化形成oxLDL,而被穿透進入血管壁下方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s)所吞食,形成泡沫細胞(Foam cells),再經一連串變化而形成動脈粥狀硬化,因此目前認為LDL的氧化修飾是引發初期動脈粥狀硬化病變的最主要導因(Key step) (8-11)。相反的,高密度脂蛋白含較多量的磷脂質(約30%)與較少量的膽固醇(佔血漿總膽固醇的20-30 %),從肝臟和小腸釋出進入血液循環後,從周邊組織移走多餘的膽固醇,因此具有可減少膽固醇在血管壁沈積的作用(7)。目前,已普遍接受如果血漿總膽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過高是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疾病的正相關危險因子;而升高血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或HDL-C/LDL-C的比率,則是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疾病的負相關危險因子。但是血漿LDL中含太少量的抗氧化劑、含太高比率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UFAs)或血漿中太高濃度的Cu++、Fe++等因素,會導致LDL容易氧化,更是產生動脈粥狀硬化的最重要正相關危險因子。

我國與歐洲動脈硬化學會(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將血脂異常分成三類: (1) 高膽固醇血症:血漿總膽固醇(TC) >200 mg/dL; (2) 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漿總膽固醇(TC) >200 mg/dL、三酸甘油酯(TG) >200 mg/dL; (3)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血漿三酸甘油酯(TG) >200 mg/dL,且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35 mg/dL或TC/HDL-C >5。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學程(American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則依TC、LDL-C和HDL-C濃度分為: (1) 理想膽固醇濃度: TC <200 mg/dL或LDL-C <130 mg/dL; (2) 邊緣型高膽固醇濃度: TC =200-239 mg/dL或LDL-C =130-159 mg/dL; (3) 過高的膽固醇濃度: TC ≧240 mg/dL或LDL-C ≧160 mg/dL; (4) 過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 HDL-C <35 mg/dL。

膽固醇除了部分由飲食攝入體內(通常佔體內每天代謝量之30%左右)外,大部分乃由肝臟和小腸細胞所合成。血漿中膽固醇濃度不會立即受到飲食中膽固醇多寡的影響。三酸甘油酯在肝和脂肪細胞內持續不斷的由血漿脂肪酸和醣的代謝物再酯化合成,作為生理能量的儲蓄資源。肝臟為了避免堆積過多的三酸甘油酯,可藉由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分泌將之排出,而飲食中的三酸甘油酯可很容易影響到血液中的濃度,另攝取大量的酒精或醣類的食品,亦可在短時間內大幅提高血清三酸甘油酯的濃度。持續的高濃度血清三酸甘油酯,可導致肝細胞中堆積過多的三酸甘油酯,而引起脂肪肝(Fatty liver)之病變。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異常,例如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VLDL-TG偏高、HDL-C偏低和出現小而密的LDL (small, dense LDL)等三種脂蛋白代謝異常特徵。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https://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s_no=3&now_fod_list_no=131&level_no=2&doc_no=6160